2009年5月3日 星期日

送行者:禮儀師的樂章 [ DEPARTURES ]

今天看了電影:送行者:禮儀師的樂章 。本片和許多感人的日本片一樣,在淡淡的劇情中,勾起濃郁的親情,莫名的在觀眾的心裡舞動,最終使人無限低吟著!

【送行者】
失業的大悟認清自己音樂極限,在樂團解散後,和妻子 (廣末涼子) 回到故鄉山形重新出發,找工作意外踏入殯葬業。從本來百分之一百「想要逃」,到認識納棺師工作之於生命關懷後的自我接納,還必須面對親友對他工作歧視,甚至乎,大悟在這份工作中,從而關注到失去父親的童年陰影。春華秋實,宛如一場人生際遇的生命巡禮。
就職業與現實人生衝突性來看,電影的確引發不少笑料。大悟先從報紙上看見「旅途協助者」的招募廣告,到面試時,上至社長(山崎努)下至秘書(余貴美子)對這個行業、這份工作「不能說的秘密」趣味。在納棺師這個開不了口的模糊地帶,為了挽留人力資源,大悟帶著履歷坐下來不到三秒,就立刻被社長錄取。薪水高不說,面試當天就有錢可拿。及至大悟第一天上班拍攝的「業務用DVD」,絕對讓你拍案叫絕 + 笑破肚皮。
單論納棺師工作而言,除了將死者抬放進棺木,替死者淨身、換新衣,化上素雅的淡妝,雖然不盡然要漂漂亮亮,的確在死者離開人世間後,務求給死者一個乾乾淨淨的遺世容顏。每份工作都有自己的甘苦談,納棺師可想而知,必須「服務」許多僵硬的逝者。大多數人會認為這個行業有許多負面想像空間,很髒、灰暗,容易沾惹上不乾淨東西。
但是話說回來,這不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一段過程。電影跳過容易引起不悅的鏡頭畫面,換而言之,讓觀眾看見納棺師在各家庭出入之間,以一個奇特角度切入他們的家庭。
至少不是在一個值得歡樂的時刻。有人因為家庭壓力了結自我、因為車禍、自然死亡、有人孤單的結束…,光怪陸離的原因正在發生,不變的卻是傷心的家屬,不完整的一顆心。納棺師能做的,是靜默地陪他們走完最後一程。
從大悟抵死不從的排斥,看著社長冷靜、正確,又溫柔、安詳地為往生者處理身後事同時,大悟體會到一種心意。這份心意,是對於生命一刻的尊重,發自於心,體人於己。


【送行者】之所以彌足珍貴,在於大悟在體會生命尊嚴、莊重之後,電影還能反躬自身,回到大悟自己與父親的關係上,由此足見編劇的鉤子放得很長,後座力道才更能打動人心。

一則是音樂的襯伴,大悟藉由悠揚樂音抒發自己的心意,於天地、於和風。

一則由學習音樂之始,起於父親。不想卻在童年遭到父親遺棄,重回故鄉居住,免不了舊話重提,也見到父親過去與大悟相互交換的禮物。這份禮物是顆石頭,被稱為石文,蘊含了贈予者所要傳達的心意。及至大悟在電影中解決了妻子、朋友、觀眾認同問題,(本想電影該就此結束),意外傳來父親的死訊。與幾十年未見父親重逢,又是生死兩分的當口,是見也不見,識也不識,既說不出口也再無從可說的惆悵。

最後這一段神來之筆,是本片高潮,(也是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主因),在最後這四個人的房間裡(大悟、妻子、父親、妻子胎中小兒),導演讓在場四人成就了生命的傳承與循環。

【送行者】給我們的感覺,比較多是一種貼近生命、生活的認同。你可以鄙視死亡,可它總一天在你身旁降臨。在不得不面對情況下,這部電影反能以一種輕柔的方式,熨貼在你我的心裡,多了一層坦然、一層尊重,多了一份對家人對朋友、對生命的珍惜和珍重,我想,這就是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最大感動。

BY: 第四象限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